2005年6月29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正式挂牌开业,开始对全省农信系统履行行业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1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民银行、银保监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信社(含农商银行、农合银行,下同)立足燕赵大地,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强化服务、防控风险,在大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脱胎换骨式的蝶变,已经发展壮大为服务河北的金融主力军,成为联系燕赵百姓最直接的金融纽带,是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数最多、服务区域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普惠金融贡献度最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资产总额1953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5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097亿元,分别是省联社创立前的7.8倍、7.3倍、8.2倍;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74%和19.63%,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一、改革奋进、笃定前行,深化农信改革谱写崭新篇章 改革管理体制,强化行业治理。省联社创立15年来,从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在规范石家庄、衡水、沧州原有的3家市级联社管理职能基础上,在其他8个设区市分别设立办事处,代表省联社对辖内农信社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按照监管部门要求,2015年至2016年将11家市级行业管理机构(8家办事处、3家市联社)全部改制组建为审计中心,履行行业审计、监督、评价、指导职能。为解决县乡两级法人体制下责权利不清、管理成本高、经营管理粗放、风险隐患多等问题,2006年全面撤销基层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完成以县(市、区)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工作,并在县级联社建立起“三会一层”法人治理架构。针对全省农信社管理基础薄弱、案件多发的实际情况,省联社创立后加强管理、铁腕治乱,从制定78项规章制度、搭建行业管理“四梁八柱”入手,从严从重查处典型案件,全面开展案件风险隐患排查,积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有序开展案件防控年、制度建设年、依法治社(行)、治理金融乱象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提升了合规经营与管理水平,案件及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积极推进全省农信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2009年成立系统党委,实现了党对全省农信系统的垂直领导。坚持把党的组织建设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推动法人行社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章程,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党委巡察工作和行业作风纪律整顿,并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由省纪委监委向省联社派驻纪检监察组。系统党委的成立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河北农信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纪律保证。 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农信社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确定的农信社改革方向。从2011年开始,省联社全面启动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农商银行”)和改制组建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的“双改”工作。2015年底省政府印发《河北省推进农信社改革实施方案》后,农信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打响“改制攻坚战”,股份制改革全面驶入“快车道”。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已挂牌开业的农商银行达到67家,占比46%;并相继组建了唐山、衡水、沧州、张家口等4家市级农商银行。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创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全省农信系统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特别是“双改”后挂牌开业的首家农商银行——邢台农商银行于2018年获批“新三板”挂牌交易资格,开创了河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先河;唐山农商银行定向发行股票申请获证监会核准,成为监管新规实施后河北农信系统首家获准机构。 发挥系统优势,催生发展活力。有效发挥省联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全力推动市县级行社扭亏为盈,从2011年开始辖内各法人机构实现“九连赢”,并于2017年全部消化历年亏损挂账,全省农信社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积极牵头推动全系统各级机构“抱团取暖”,综合运用结对帮扶、并购重组、资金救助等市场化方式,全力帮扶困难机构,努力发挥系统合力化解高风险机构风险。积极推进“小银行+大平台”发展战略,持续做大省联社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资金、科技、人才、研发等优势,把重心逐步转移到业务指导、产品开发、科技支撑、风险管控、行业审计、培训服务、政策协调等管理服务职能上来;同时,大力推动市县级法人行社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加快建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着力做好“前中台”业务,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支农支小惠及燕赵城乡 省联社创立15年来,始终坚定“立足三农、面向县域(社区)、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定位,不断提升河北农信支农支小、支持民营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发展。 牢记支农使命,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始终坚持聚焦“三农”,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加大信贷投放,将信贷资源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公司+基地+农户”新型模式和现代农业、绿色消费等新兴业态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助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丰富支农方式,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合作,全力推广“政银企户保”信贷模式,推动建立贷款风险分散和政策保障机制;丰富农村地区担保方式,持续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工作,有效提高了三农申贷获得率。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6045亿元,占全省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的54.47%。 强化支小担当,助力县域实体经济。强化资金支持,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战略部署,积极对接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成长性高的小微企业,重点支持新业态、新经营模式的小微企业。开办股权质押贷款、抵(质)押+保证贷款、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问题。加强沟通协作,主动对接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积极与税务部门和银保监部门沟通开展“银税互动”,为诚信纳税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等专项规定,规范服务收费,简化审批流程。推进小额信贷改革,因地制宜推广小贷中心模式,实现小贷余额快速增长。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使信贷人员不畏贷、惧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884亿元,占全省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的62.03%。
突出创新成效,全面提升服务实力。2016年,省联社联合省农工办在全省全面启动“双基”(基层农村信用社和基层党组织)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并逐步将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客户纳入“双基”共建工作范围,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已建档农户619万户并全部完成信用等级评定;已授信农户117万户、金额2114亿元;评定信用村14550个、信用乡(镇)234个、信用示范区255个。顺应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积极稳妥创新信贷产品,成功研发“农贷宝”“商贷宝”等“宝”系列特色产品,以循环贷款模式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其中“农贷宝”产品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服务三农20佳金融产品”荣誉称号。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农贷宝”“商贷宝”贷款余额达到490亿元。 三、精准扶贫、情系民生,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农信情怀 15年来,省联社始终坚持将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融入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在扎根本土、做好金融服务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用生动的金融实践诠释了河北农信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 立足行业优势,坚决助力脱贫攻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最大限度发挥行业优势,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强化扶贫政策倾斜,建立特惠金融服务机制,发挥好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对产业扶贫贷款实施利率优惠,用足用好用活扶贫再贷款政策。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62个贫困县(原有,下同)县级行社贷款余额3299亿元,其中10个深度贫困县县级行社贷款余额428亿元。2017年至今,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4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类贷款投放总量的51.86%。扎实开展驻村帮扶,2012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信机构党委共向203个村派出816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帮扶资金高达6981万元,帮扶物资价值1343万元,有力助推了贫困村脱贫工作,其中仅省联社机关选派50多名优秀驻村干部分赴衡水、张家口等地驻村帮扶,累计向衡水、廊坊、张家口等辖内结对帮扶贫困县、贫困村捐赠帮扶资金5060万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重要扶贫政策,制作并发放年历、明白纸、手册等宣传资料,广泛开展“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知识普及月”等宣传活动,2008年以来按照省委宣传部安排,先后到石家庄、邢台、保定、张家口等地开展“三下乡”服务宣传,累计捐赠款项238万元。省联社在全省扶贫工作成效考核中连年获得“好”的成绩,并荣获“全省金融扶贫优秀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驻村帮扶工作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坚持帮扶助困,积极传递农信温度。在做好系统内困难职工救助的同时,积极做好弱势群体帮扶、贫困学子入学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针对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和残疾人等不同的创业需求,探索开发“创业宝”系列贷款产品,为创业人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金融服务,以金融力量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助力莘莘学子圆梦,自2005年起省联社与省教育厅开展对接,推动市县级农信机构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一项政治工作、重点工作推进,逐年加大助学贷款额度。15年来,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助学贷款22.4亿元,已帮助全省19余万学子圆了大学梦。 汇聚农信力量,大灾面前展现大爱。灾难无情人有情。面对各类灾害疫情,河北农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出资出策出力,与受灾群众和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抗灾救灾工作中,累计支援财物达2000多万元;2012年和2016年河北省两次发生局地特大洪涝灾害,在部分农信社受损严重的情况下,率先在当地恢复基础金融服务,全力做好信贷支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积极满足受灾客户资金需要。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全系统累计捐款2657万元,捐赠防疫物资273万元,信贷支持金额13.3亿元(含授信),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业渡过疫情难关,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 15年来,河北农信系统在改革发展和服务河北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成长壮大,年度纳税总额逐年攀升,由2005年的3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70亿元,增长23.3倍,15年来累计纳税538亿元,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了河北农信力量。 四、强化创新、做优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普惠金融 2005年以前,河北农信电子银行发展缓慢,省联社创立后,不断提升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能力,电子银行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效克服了业务发展短板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电子银行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省联社创建“信通卡”品牌,填补了河北农信银行卡业务空白,经过多年发展,陆续开发借记卡产品50余种,2017年成功首发信用卡,银行卡产品体系逐步完善。不断丰富银行卡功能,实现了银行卡从简单的“存款、取款、汇款”业务载体到多层次、多品种的应用服务载体的转变。不断加大自助设备布放力度,优化我省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2011年,启动“农信村村通”工程,广泛建设“金融便民店”,推动银行卡受理网络向农村延伸,有力有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发卡存量达6716万张,累计布放自助设备8675台,建设“金融便民店”21349个,大幅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 移动金融体系日益完善,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为有效满足客户日益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自2010年以来,河北农信陆续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创新推出“农信e购”“随e盾”“e缴费”“e挎包”移动银行等“e”系列产品,着力为客户了提供快捷、安全、贴心的现代化金融服务。逐步开通银联云闪付、支付宝、财付通、京东支付、拼多多等16种支付渠道,移动金融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客户体验得到全面提升。截至2020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手机银行客户达1392万户,“农信e购”聚合支付商户142万户,网上支付服务客户达到1903万户,“e缴费”服务客户超过1600家。
中间业务种类日益增多,服务范围不断延伸。河北农信紧紧围绕客户所需,大力拓展对外服务,与财政、税务、社保、交通、教育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5年来先后推出了“银财通”“银政通”“e卡通”和“普惠金融易收付”四大系列中间业务,涵盖财税通、国库通、ETC业务等21种全省性中间业务产品和18项地方特色产品,服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979家。相继开办代理保险、实物贵金属、理财等业务,代理业务范围持续拓宽,促进了河北农信多元化发展。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服务渠道,开通市县级农信机构代收水、电、热、气等服务193项,进一步畅通了民生缴费渠道,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认可。 五、科技兴社、激发动能,强化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省联社创立后,始终坚持科技兴社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研发和科技风险管控,以信息科技创新助力业务发展,全省农信社信息科技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夯实科技基础,提高信息科技水平。省联社创立之初,全省农信社信息化建设基本为“零”。15年来,省联社逐步加强信息科技和电子化建设,从2008年初全省近5000家网点全部接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历史性实现全省农信社“数据大集中”和通存通兑,到2018年初“第二代核心业务系统”成功切换上线,彻底解决了利率市场化、金融产品定制化和业务发展差异化问题,在客户服务、业务创新、运营支持三大领域实现飞跃性提升。省联社先后建成核心账务类、渠道管理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类、管理报送类、数据管理类、基础平台类等7大类204套应用系统,实现对全省农信社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协同,为基层行社开展业务创新、特色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等提供了有力的系统支撑。 强化科技引领,推进发展转型升级。省联社创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战略性信息化项目建设,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高水平建成6500平米生产中心机房,建立生产网、办公网、互联网三网架构的网络系统,建设“河北农信大数据云”,为承载各类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展服务渠道,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全力打造全渠道银行,努力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线上线下、“一站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字转型,大力开展“应用上云”微服务,构建企业级架构信息资产库,推进核心技术自主掌控,快速高效实现产品创新,为实现管理决策、量化经营、风险管控、客户体验、产品创新等核心能力的跨越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引擎和平台支撑。 优化系统运维,加强科技风险管控。为确保业务发展平稳运行、金融服务安全高效,省联社不断加大信息科技风险的防控力度,逐步推进“两地三中心”体系建设,先后建成同城应用级双活数据中心、异地数据级灾备中心,实现“保支付、保生存”建设目标,为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强后盾,其中应用级双活数据中心建设达到了国内农信系统先进水平。持续优化IT治理体系,先后获得信息科技运行管理体系认证(ISO20000)、信息科技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三级认证(CMMI3),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日趋完善。不断提升信息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全省农信社开展真实业务切换演练和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实现了数据零丢失、切换无感知,全面构建了有效的信息安全防线。 六、凝心聚力、塑优形象,培育企业文化提升竞争软实力 15年来,省联社内外兼修、凝心聚力,形成了一套独具河北农信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全省农信社网点标识标准化、服务行为规范化、劳动关系和谐化、人才培养战略化。 凝聚共识激发动力,建立河北农信文化体系。2005年省联社创立后,逐渐培育了独具河北农信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先后确立了河北农信企业精神、宗旨、定位、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2014年,在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指引下,省联社结合河北农信实际,提出了“存贷两旺、资产优良;治理有效、风险可控;行业领先、监管达标;服务三农、贡献社会”的行业梦想,逐步确立了“改革、发展、合规、提升”的经营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定了科学的发展目标、描绘了美好发展蓝图。 统一标识优化服务,提升河北农信窗口形象。积极对标现代金融企业建设要求,启动全省农信社统一的视觉形象标识,加强网点功能建设,全力规范和改造全系统近5000家网点,基本实现了形象统一、功能完善、业务分区、客户分流的建设目标。深入开展星级网点和旗舰店创建活动,推动营业环境、文明服务不断上档升级,累计评定旗舰店网点20家、五星级网点225家、四星级网点900家、三星级网点1927家,其中多家网点获评中银协“五星级网点”“百佳示范单位”“千家示范单位”等荣誉,河北农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加强宣传展现风采,扩大河北农信品牌影响力。持续加大宣传平台建设力度,开通省联社门户网站,创办省联社微信号,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建成全省性网点信息发布系统,为开展品牌宣传提供了重要平台。建设河北农信展馆,精心打造对外交流名片,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座谈会、媒体通气会,组织开展“河北农信行”媒体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形成银媒互动新模式。以“河北农信”“农商银行”冠名当地重要活动和职工文体活动,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河北农信新面貌、新风采,有效提升了河北农信知名度和影响力。 省联社创立后的15年,是河北农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15年,也是经营管理取得历史性突破的15年。站在新的起点上,省联社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服务河北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全省办好“三件大事”、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等目标任务,稳步推进河北农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企业,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继续阔步迈上改革发展新征程,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