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背景 ——政策有要求。“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能否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均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支持农民致富,服务农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有需求。东台地处江苏东部沿海,境内农业发达、农村富裕、农民整体素质较高。伴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提速,“家门口”服务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东台农民与时俱进的服务需求,即时足额、体验感便利度已经成为农民对品质服务的新追求和判断银行服务好坏的新标准。 ——银行有诉求。东台农商银行是县级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立行宗旨与服务定位。为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巩固扩大传统优势阵地,该行有在顺应时代变化、满足农民需求、提升农民体验上下真功夫、做实文章的迫切愿望。 针对这样的实际,东台人行顺势而为,指导并带领东台农商银行,统筹政策要求、农民需求、自身诉求,瞄准上级关注的热点焦点、群众关心的痛点堵点,充分发挥农商行自身资源禀赋、机制优势,积极策应金融线上化导向,创新推广“整村授信,阳光送贷”,主动揭除挡住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后“一层纱”,捅破隔离快速获贷的最后“一层纸”,帮助农民实现像城里人一样,均等化、即时化获取简便、快捷金融服务。 二、主要做法 领导农商行转变作业方式,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创新“整村授信+金东e贷”模式,通过系列化组织“春风行动”“夏日风暴”活动,常态化开展外拓营销、上门服务行动,打造授信、送信、体验、用信全流程闭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升级迭代。 弯下腰,“点地点”创新产品。一是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充分了解农民资金需求频、贷款额度小、办理手续急、有效担保少等现实问题。二是策应数字转型方向,鼓励农商行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手续简、速度快、线上化的“金东e贷”专用贷款产品。三是主动顺应客户需求,引导农商行对30万元(含)以下小额贷款需求免除担保、信用放款,并搭载微信平台,方便农户借助手机,自助申贷,即刻获贷,随时还贷。 走下乡,“背对背”评议授信。一是完善基础资料。突破“信息孤岛”,以农商行2017年阳光信贷建档资料为基础,由人行牵头,协调工商提供农村中小微企业、农委提供农村新型农业主体、村委提供村场户数和人口普查数据,丰富、完善村场基础信息清单。二是争取村委支持。督促农商行向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阐明活动意义,演示工作流程,了解基本情况,争取地方党政工作支持。三是筛选合格农户。按照审慎的原则,落实农商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检索、筛查,从年龄、历史逾期等多个维度进行准入筛选,实行客户首次“过滤”。四是实施阳光评议。鼓励农商行主动借力地方,邀请村支书、村辅导员、村民组长等熟悉本村情况的人担任外部评审员;按照“两周一村”的进度,组织内外部评审“背靠背”开展阳光化、透明化的信用评审、民主评议,实行客户二次“过滤”,拟定初步授信额度。五是汇总上报审批。要求农商行按照“成熟一批,上报一批,审批一批”的原则,运用无纸化办公系统,对评审资料、评议结果实行在线上报、动态审批,快速确定农户最终授信额度。 登上门,“面对面”送信体验。一是落实“联络员”引路。引入多方参与,协调村委推荐电工、村医等熟悉村组情况的联络人,帮助农商行提前进行客户分类、路线规划、上门预约。二是带齐“移动包”登门。开展“阳光送贷”劳动竞赛,实施2-3名工作人员一组,佩戴工号,统一着装,带齐宣传资料和移动运营设备,开展逐村逐户登门拜访,告知授信额度。三是开展“手把手”教学。借助移动运营平台,介绍贷款产品、演示操作流程,协助客户添加“金东e贷”微信小程序,现场指导农户体验用信,直观感受“金东e贷”的简易、方便、快捷,帮助提高产品接纳度、服务体验度。 拉上网,“一对一”辅导用信。督促农商行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划分服务“包干区”、管理“责任田”,并借助电话、微信平台建立农户-客户经理快速联系通道,方便后期农户咨询、客户经理实时辅导,培养“金东e贷”使用习惯。 三、亮点成效 自2019年启动“整村授信,阳光送贷”工作以来,截至今年7月末,东台农商银行整村授信已经覆盖358个村场、15.26万户,总授信金额已达120.74亿元,授信覆盖面60.87%。其中,送贷到户累计体验农户、金额分别为7.36万户、25.9亿元,贷款客户、余额分别为9865户、6.72亿元。 服务重点由“注重农民”向“覆盖农村”升级,扩大了金融普惠面。主动响应推广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号召,改普遍关注“信贷规模上的大”为更加关注“覆盖面上的广”。实施信贷支农“增量扩面”工程,从供给侧入手,将信贷服务重点从“帮助个体”转向“扶持群体”,通过开展“地毯式”走访,实施“网格化”服务,达到点线面结合,提高了信贷支农的普惠度、贴合度、精准度。 保证方式由“重视担保”向“重视信用”过渡,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积极策应农村信用体系构建要求,引入村委、社会等多方参与,建立信息共享、信用评价和服务应用机制,促进农村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改变农商行对抵押、担保的过度关注,更加重视信誉、能力等第一还款来源,充分运用守信激励、失信约束机制,对最高额不突破30万元小额贷款需求,结合“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区分农户的诚信度、偿还力实施分类授信,配套不同额度的“零担保、纯信用”放款,一方面,既有效化解农村有效担保不多、农民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区域金融生态的构建和诚信社会的打造。 服务模式由“阳光信贷”向“阳光送贷”转变,提高了贷款用信率。进一步转变了商业银行“坐单位多、出门营销少”“等客上门多、上门获客少”的局面,按照“由点到面,分步实施”的策略,统筹城乡、内外,打起背包上门,“面对面”送授信,“一对一”辅导用信,既密切了银行与农户的联系,也促进了银行真送、农民真学,大大提高了“金东e贷”的接纳度、使用率。 服务渠道由“线下人工”向“掌上自助”迭代,增强了获贷便利度。主动顺应城乡一体化、金融线上化发展方向,将“金东e贷”嵌入微信平台小程序,通过信贷技术的更新迭代,方便农民躺在床上、坐在家中、行在途中、下在田间,借助手机掌上指尖办贷,真正打通了农村“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民像城里人一样,7*24小时秒速获贷,随时还贷,切实提高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度、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