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农商银行聚焦网点转型发展,以“转观念、精管理、优渠道、强服务”为导向,主动把握经济金融数字化发展和客户渠道服务的趋势变化,通过强化科技赋能、优化资源配置、升级客户体验、创新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实施网点智能化、轻型化、营销化服务转型,全面提升网点综合服务效能。
做“加法”,为网点转型提供“动力源”。一是加强网点管理人员配置,提高履职能力。组建内部竞争小组,开展业绩竞赛,带动网点员工“比学赶超”,形成浓厚竞争氛围;通过导师带教、轮岗锻炼、集中培训、实战演练等多种方式,对网点负责人进行培养和储备,增强“头雁”力量。二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养。组织全员开展柜面知识、信贷业务、服务能力、营销话术等专题培训,为推进网点转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深度打造“1+1+2”布局模式、整合网点柜面人员等方式,将柜面释放出来的员工充实到厅堂从事网点厅堂服务和外拓营销,增强厅堂客户服务能力,截至2月末,我行已建成“1+1+2”轻型网点10家。三是加强外拓能力建设,建立常态化外拓营销机制。对各网点移动展业进行优化升级,与业务办理需求更加“适配”,组织员工重点就收单商户、手机银行、信用卡、社保卡、贵金属等业务进行外拓,截至2月末,我行新增活跃收单商户480户、手机银行2635户、换发三代社保卡2516张、贵金属营销额33.56万元,累计发放信用卡4232张,授信4320.6万元;鼓励网点适当增加外拓考核指标权重,督促员工通过外拓营销实现技能提升,促进经营理念从“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
做“减法”,助推业务经营“轻装上阵”。一方面,减柜压柜,强化网点经营能力。依托资源整合、智慧网点建设,加大智慧机具布放及应用,强化离柜率考核,有效缓解柜面业务压力大、排队多、等候时间长等问题,积极引导客户使用智能机具和线上渠道办理业务,支撑厅堂服务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减少人工网点,优化网点布局。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对2家网点的撤并及2家网点的搬迁工作,使网点布局逐步合理,新兴区域服务空白逐步填补,经营成本逐步降低;同时,我行对8家网点进行升级改造,对3家网点进行翻建,适老化改造覆盖全辖,使网点成为场景生态体验的落地平台和形象声誉展示的窗口。
做“乘法”,激发网点转型“内生动力”。一是乘数智赋能之势。加大金融科技在网点转型中的应用,以智能机具替代传统柜台,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实现“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路”,截至2月末,我行已打造智慧网点18家,计划年末达到26家;持续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结合商户推广,探索数币商场建设路径,实现金融与消费的深度融合。二是乘网点分类分级之势。坚持“综合服务”与“经营发展”两手抓,以“存款规模、价值创造、客户拓展”为评价重点,创新网点分类网格化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网点所处的位置和客户结构,制订符合网点特色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三是乘薪酬绩效改革之势。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采用计价薪酬模式,将员工营销业绩与薪酬水平挂钩,提高员工主动营销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网点主战”能力。
做“除法”,为网点转型提供“助推器”。一方面,消除线上线下渠道隔阂,坚持双线获客营销。持续深化“线下获客线上深挖、线上营销转介线下”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线上,充分利用微信、短信、电话、直播等方式直接触达客户;线下,深入开展“双千”工程,组织营销小分队走村入户,加大金融产品推介力度。另一方面,消除员工顾虑,打造“大零售”营销队伍。鼓励员工在满足厅堂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延伸外拓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触角”;探索“战略双赢”发展模式,与中国移动枣强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完善从客户获取到服务到增值的闭环机制,实现银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推动移动数据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
下一步,枣强农商银行将通过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持续做好重点区域、县域及乡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及服务保障,并积极推进网点金融服务持续向着综合化、场景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转型,不断提升网点运营水平,推动网点成为全渠道、全场景、全生态的营销服务综合体,蹄疾步稳走好特色化转型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