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三河农商银行聚焦“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普惠金融机制,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等方式,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围绕“政会银企”四方对接,精准助力市域经济发展 一是建立外拓走访机制。以商会协会、企业社区等聚集点为支点,针对代发工资、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开展走访工作,促进网点由“等客上门”向“主动走访”转变,进一步了解和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同时,建立3+1工作进度台账,即个人、单位、总行三级事项工作台账+典型案例台账,确保活动落地落实。截至3月末,年内新开立农民工保证金账户5户,代发工资账户3户。 二是推进政银携手合作。加强与市政府、财政局、审批局、商务局、城乡住建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燕郊高新、农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沟通联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与农业农村局合作,研发了“惠信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款信贷产品,并积极开展业务合作,截至3月末,已发放贷款3笔,金额1000万元。 三是强化政策产品宣讲。召开政策产品宣讲会,密切对接企业金融需求,为重点产业集群、工程建筑等各类企业客群提供特色产品宣讲和解读,同时,以银企对接会、“金融夜校”等方式地毯式对接金融需求,开展反诈宣传、金融知识普及等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公众防范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截至3月末,已组织召开座谈会3场,参与政银企座谈会5场,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存款保险等宣传21场,累计服务群众18500余人次,拓展金融业务630余笔。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为普惠金融提供多元服务 一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探索“农商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的链式营销。如:重点支持三河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1+N”营销服务模式,将产品和服务内嵌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产业链金融的可得性、精准度和满意度。同时,大力支持节能循环、节能绿化改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新质生产力,以绿色转型、数智赋能推动工业企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截至3月末,年内新增绿色贷款2280万元。 二是坚持做好“三农”服务。持续强化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及时跟进农户、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做好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的投放续贷工作,持续做好“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服务模式,持续增加客户数量,不断扩充储蓄渠道,全力扩大市场份额。截至2024年3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28.91亿元。 三是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市域信用体系建设,与政府部门协作配合,通过评选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联合公检法、纪委等部门开展个人诉讼案件执行、不良贷款执行清收工作,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截至3月末,已在辖内10个乡镇395个村全部建立村级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站,创建了162个信用村,5个信用示范区,2个信用镇,有力地支持了全市信用体系建设。 围绕“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持续推动普惠金融落地落实 一是加强金融场景建设。坚持系统思维拓场景,巧妙嵌入农信场景建设,实现产品带动产品,账户带动账户的批量提升。主动对接各类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发展学校、餐饮、娱乐、缴费、零售等优质客户资源,及时对接金燕万达等项目,持续探索,深入合作,截至3月末,年内新完成场景建设7个。 二是加强产品的综合营销。强化网点的账户开立、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由做时点“存量”向做过程“流量”转变。截至3月末,新增对公账户260余户。同时,重对电子银行相关产品的推介和服务,结合数字人民币推广工作提高电子银行使用效率,截至3月末,新开立数字人民币代发工资账户21户,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签约123户。 三是打造便民生活圈。充分发挥“数据+技术”作用,统筹抓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场景银行、智慧银行建设,提升生活圈商户流量和拓宽应用场景建设,构建“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体系,年内新发放社保卡2900余张,切实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能力,客户普惠金融体验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实现金融服务和质量效益的“乘数”增长。 |